“食”是人的基本需求,“食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教育活动。近年来,我园围绕食之知(认识食物,包括食材生长的有关知识)、食之能(掌握食材栽培和食物烹饪等技能)、食之礼(养成文明的进餐习惯,初步了解饮食文化)三维目标,构建园本化的食育课程,积累了相应的组织与实施经验。
一、多途径感知体验,掌握“食”的知识
“食之知”,指获取有关食物的各种知识,是食育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幼儿通过多种途径感知、体验,能了解不同食物及其食材的生长过程,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后续食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做好铺垫。
午餐时间,几个大班幼儿看着热气腾腾的馄饨展开对话:“馄饨皮是从哪里来的”“馄饨皮是面粉做的”“面粉是从哪里来的”“是工人做出来的”“不对,是小麦变出来的”……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幼儿初步对“馄饨皮”的来源达成共识——“馄饨皮是用小麦粉做出来的”,但他们依然觉得“小麦变面粉”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于是,教师开展了“神奇的馄饨皮”主题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参观农场、邀请农民现场讲解等多种途径,帮助大班幼儿掌握有关小麦和面粉的知识。
首先,教师通过与幼儿一起上网查找资料、阅读绘本、交流分享等,帮助幼儿获取有关小麦的形态、面粉的加工及其各种用途的基本知识,然后带幼儿进入农场,让幼儿一边观察小麦的生长状态,一边聆听农民伯伯讲解小麦生长所需要的条件等,获取有关小麦生长的直接经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小麦”的探究兴趣。之后,在教师的支持下,幼儿在植物角开展“小麦种植实验”,观察和记录小麦分别在水培和土培环境下的生长情况,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形成关于小麦生长过程的直观经验。基于前期的感知与体验,幼儿还制作了绘本《小麦的故事》,完整呈现有关“小麦”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多途径感知体验,幼儿能全面地掌握有关食物的各种知识,为后续食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做好准备。
二、多样化实践操作,获取“食”的能力
3~6岁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只有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各种能力。“食之能”,指能合理选择食物、制作简单的食物,是食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当幼儿对食物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后,我们开始实施设计自助餐菜单、食物制作等活动项目,帮助幼儿进一步获取“食”的能力。
每月的自助餐是幼儿喜闻乐见的食育活动之一。活动前,我们会围绕当月的自助餐主题,邀请幼儿自主设计菜单。教师先邀请营养员为幼儿介绍科学的饮食搭配,如每餐至少要包含主食、肉类、蔬菜、水果,确保营养均衡;要考虑到食物过敏幼儿的需要,为其专门准备饮食;要避免“相克”的食物等。之后,引导幼儿结合所学的营养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自助餐菜单,并通过幼儿集体投票和专业评委(营养员和保健教师)打分的方式,选出“最佳菜单”。
确定自助餐菜单后,幼儿进入下一项食育活动——参与制作自助餐。幼儿先根据菜单上的食物,和营养员一起确定食材的种类和数量,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去幼儿园的菜园采摘相应的食材,然后进行择菜、洗菜等准备工作。在营养员和教师的帮助下,幼儿还会尝试一些简单的食物烹饪与制作,如在营养员的协助下,用安全刀具将番茄切块,搭配打好的蛋液,烹制番茄炒蛋;将切好的苹果、香蕉、西瓜等摆出有趣的卡通图案,淋上沙拉酱,制作成酸甜可口的水果拼盘;将大米淘洗干净,加入红枣、花生、薏米、枸杞等食材,煮成五谷杂粮粥等,进一步获取有关食物和饮食的知识与经验。
在“食育”过程中,除了要增加幼儿对食物的认知外,还应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取有关食物搭配、食物制作等实用技能。通过将“食之能”目标与幼儿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即“自主设计自助餐菜单—自行采摘、清洗食材—烹饪制作食物”的完整过程,让幼儿体验到食育活动的丰富和有趣,帮助他们掌握合理搭配食物、制作简单食物的能力。
三、家园协同,形成“食”的习惯,了解“食”的文化
3~6岁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和文化启蒙的重要阶段。从广义来讲,“食育”作为以食物为媒介的教育活动,除了向幼儿传递有关食物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注重幼儿科学饮食观念的塑造,以及积极情感和道德品质的培育,我们将其概括为“食之礼”,即养成文明进餐礼仪和初步了解不同的饮食文化。在实践中,我们尝试通过家园合作,将食育活动从幼儿园延伸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进餐礼仪,感知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
食育始于“餐桌”。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餐环境和氛围的创设,引导幼儿有序、规范地进餐;另一方面,根据幼儿日常进餐行为中的常见问题,鼓励幼儿通过集体讨论制订班级进餐公约,如饭前认真洗手、饭后自觉漱口,不把筷子插在碗里,不用筷子敲碗,喝汤不大声等,进一步约束不当的进餐行为。
在家庭教育中,幼儿文明进餐习惯的培养深受家长的关注。为此,我们针对家长普遍关注的幼儿进餐问题,认真分析问题成因,并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比如,针对家长反映的幼儿浪费食物、吃饭慢等问题,我们通过家长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找出原因——幼儿在餐前食用过多零食、进餐时观看电视或边吃边玩等。对此,我们号召家长自觉规范自身的进餐行为,如吃饭时不玩手机,通过榜样示范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改善进餐行为。同时,借助家访和“家长沙龙”等活动,鼓励家长和幼儿针对相应的进餐问题建立“家庭用餐公约”,引导幼儿规范进餐行为,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励幼儿持续维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食之礼”不仅强调幼儿进餐习惯的养成,还注重引发幼儿对饮食文化的探索与学习。我们结合相应的学习主题,从幼儿身边的美食入手(认识家乡的美食),逐渐扩大到中国传统饮食、世界各地的美食,帮助幼儿了解不同的饮食文化。比如,在大班“我们的城市”主题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品尝上海民间美食——“早餐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粢饭和豆浆)、梨膏糖、南翔小笼等,既增强了幼儿对家乡的认识、萌发家乡情,又让幼儿了解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
为了进一步增强幼儿对不同饮食文化的认识,我们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长中既有土生土长的上海当地人,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上海人”,基于他们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食育活动。以“新年美食”系列活动为例,来自北方的家长一边现场展示饺子的制作方法,一边讲解“新年饺子”的寓意——饺子的形状和元宝很像,吃饺子有“招财进宝”、幸福、平安、吉祥的象征;上海家长一边和幼儿品尝美味的汤圆,一边分享汤圆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新年吃汤圆寓意新的一年阖家幸福、团团圆圆。在活动中,幼儿不仅品尝到各种美味,也了解了不同食物所传递的文化内涵。
家园合作开展食育活动,既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场景,让食育回归幼儿的日常生活,又充分发挥了各类资源的优势,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了解多种饮食文化,更好地达成“食之礼”的教育目标。
食育活动不应是单一、独立的,它是以食物为载体的具有广泛教育功能的活动。在食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我们将幼儿兴趣、食育的目标和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帮助幼儿逐步掌握有关食物的丰富知识,形成初步的食物选择与制作能力,了解多元的饮食文化,实现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来源:朱毅杰 单位:普陀区新曹杨实验幼儿园
本文标签: 食育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