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食品安全与健康威胁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和延续的最大挑战。20世纪中后期,快餐因其便捷和廉价逐渐风靡全球并形成快餐文化,致使人们开始忽视本地饮食文化,并降低与家人和朋友的共餐频率,也引发了包括肥胖在内的健康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食育从人们应对食物短缺和医疗卫生水平低下的一种被动适应,逐步转变为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主动选择。食育不仅反映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需要,更成为一种维系人际关系和文化传承的纽带,因此我们认为食育应当是“有温度”的。
按照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儿童的饮食观念与行为的建立,受到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些生态系统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儿童的发展施加影响,而其中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影响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些关于食育的国际研究表明,在幼儿教育和成长阶段,通过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营养素养,向其父母施加营养干预,有助于改善幼儿园和家庭营养供给,对改善幼儿饮食大有益处,这让我们确信,做“有温度”的食育不仅可以系统地改变教师、家长的饮食观念,从而不断扩大这一实践的受益群体,而且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营养素养,对于其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幸福健康十分重要。
“有温度”的幼儿园食育是基于幼儿身心健康,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能引发幼儿自主参与,有丰富情感体验且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食育生活;是能激发幼儿享受美食的幸福感,实现从生理满足、习惯养成到生活情意的兼达,从而获取面向未来的力量。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我们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重构了幼儿园食育目标的“金字塔”,使之拓展至全人发展的内涵:生理需求——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提升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安全需求——通过温馨、舒适、安全、民主的饮食心理氛围,帮助幼儿开放心态,乐于接纳新食物,逐步形成自主性和主动性;爱和归属——让幼儿更愿意亲近自然与社会,增进亲社会行为和归属感,适应社会行为规范;尊重——使幼儿获得自尊自信自主,提升幼儿人际交往的意愿与能力,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精”“美”“情”“礼”等特点,树立幼儿的文化自信,养成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包容;自我实现——在探究与解决食育问题中培养幼儿崇真尚美的品质,让幼儿敢于接受挑战,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针对家庭食育和幼儿园食育没有形成合力,而家庭和幼儿园又是影响幼儿饮食习惯与行为的两个关系最为密切的微观系统的问题,我们将食育作为联系家园之间的纽带,从食育理念、食育需求、食育行为、家文化与传统文化等方面,家园协商共育、协同并进,努力实现同频共振,促使家庭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过程中,增进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形成每个家庭不同的“家文化”,传承勤劳节俭、尊老爱幼等良好家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一个家庭的和谐美满,就是社会安定团结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
我们基于幼儿在食育活动中的主要问题和发展需求,围绕日常食育活动、食育环境创设、家园食育协作三个方面,不断优化、拓展和创新食育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有针对性、操作性强、可推广辐射的食育小策略,撷取部分如下:
实践策略一:自选配菜真美味
针对小班幼儿挑食配菜的问题,逢到午餐吃面条或咸粥时,教师请厨师将面条或粥不添加配菜进行烹饪和调味,而将原本加入面条的香菇丁、葱花、胡萝卜丝、肉末等配菜单独炒制,并选用适宜的调味罐作为容器,将配菜进行分装并配有小勺,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需求,自主选取加入不同种类和分量的配菜,调配成自己喜欢吃的面条或咸粥。
自选配菜、自主调味的进餐方式,充分尊重幼儿在口味、喜好等饮食需求上的个体差异,使幼儿对进餐更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循序渐进地接纳不喜欢的食物,有益于幼儿获得积极的进餐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
实践策略二:“123”的取餐约定
幼儿园的日常餐点是由保育老师为幼儿分好定量餐食,有的幼儿因感觉餐盘里的食物量较多有心理压力,有的幼儿看到不喜欢的食物而食欲不佳,从而导致无法“光盘”。一次餐后散步经过食堂,幼儿看到了教师取餐过程表示很想尝试,于是大家决定在班级试行“打饭菜”,并商定了“1、2、3”的取餐小约定:不喜欢的食物或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可选择打1勺,正常打2勺,非常喜欢的食物最多打3勺。幼儿有序排队,教师根据幼儿手势比划1、2、3 “打饭菜”。
这一适量取餐的方式不仅避免了幼儿偏挑食或暴食,也使幼儿进餐更加轻松自主,进餐速度有了明显提高,每个幼儿都能做到“光盘”,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
实践策略三:茶歇好“食”光
一次闲聊畅谈中,幼儿萌发了想在幼儿园草地用餐的愿望,教师倾听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制订“草地点心计划”、绘制“美食清单”、商讨“活动公约”等,支持幼儿实现草地午点的愿望。茶歇当日,幼儿分组协作:帐篷搭建组或将折叠帐篷进行组装,或用梯凳、布帘等搭建自制帐篷;场地布置组根据设计图摆放桌椅、铺设餐垫,用卡通展板、花卉等装点草地;美食制作组依据美食清单制作三明治、玉米沙拉杯、水果拼盘等;茶歇服务组轮流担任服务员准备餐具、布置餐台、进行创意摆盘、餐后收拾整理等。
幼儿有序取食、轻松闲聊、细品慢咽,之后在草地上晒太阳,在地垫上下棋、在帐篷里阅读……尽情享受美好与惬意的茶歇时光的同时充分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支持,做事计划性、同伴协商合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等能力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实践策略四:合餐礼仪我知道
大班幼儿喜欢拼大桌和同伴一起进餐,但对合餐礼仪尚缺乏认知。为此,教师打破幼儿园一人一份分餐进食的传统方式,尝试采用家庭合餐式围桌进餐方式:将几张小桌子合并成正方形大餐桌,8名幼儿围坐一桌,餐前由幼儿负责将本桌幼儿所食用的各色菜肴总量用不同盘子盛好,用大汤碗合装一碗,米饭也盛一大碗摆在桌子中央,幼儿使用公筷、公勺自主盛饭、夹菜、舀汤进行围桌合餐。
通过围桌合餐,将传统餐桌礼仪教育融入进餐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吃菜不挑捡、不翻找,遇到爱吃的菜肴不争抢、不独占,文明使用公勺公筷等文明进餐礼仪。
实践策略五:餐厅包厢情趣多
教师在与幼儿闲聊、和家长交流中了解到幼儿外出用餐时,对富有特色的餐厅环境表现出尤为喜爱之情,产生愉悦的进餐体验。于是,教师引导幼儿迁移外出用餐经验,在活动室内开辟餐厅小包厢,制订包厢公约。午餐前,轮到包厢用餐的幼儿自主装点小餐厅,选择适宜的桌布、餐垫、插花、灯串等进行装饰,根据当天餐食进行创意摆盘,并选取喜欢的音乐,营造轻松温馨的用餐氛围。教师还鼓励幼儿收集材料,共同创设他们喜欢的Kitty猫、托马斯汽车等主题餐厅,不断丰富幼儿进餐的愉悦体验。
幼儿在自主创设的包厢环境和轻松温馨的氛围中用餐,大大提升了进餐速度和进餐食量,吃得健康、吃得开心。
实践策略六:食材小天地
在日常饮食中,小班幼儿较少接触食材,常出现被动接受或拒绝尝试食物的表现。基于小班幼儿对周围事物新奇,喜欢这边看看、那边摸摸的特点,教师结合季节、节气及幼儿园食谱,在小班大厅创设了食材互动环境,阶段性地投放不同食材,引发幼儿沉浸式互动体验。如春季共同收集春笋、莴苣等食材,秋季收集南瓜、芋头等食材,在自主活动时间幼儿很自然地近距离与食材互动:看看春笋长啥样、摇晃玉米粒听听声音、闻一闻莴笋是什么味道、抱一抱哪个冬瓜最重……
在丰富、多元、开放的环境中,幼儿的好奇心和对食物的兴趣不断被激发,在观察操作、整理食材、同伴交流等互动中,丰富对食材的认知经验,进而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更乐意接纳各种食物。
实践策略七:美食直播间
近年来,家长们越来越关注幼儿及家庭的饮食健康与营养,吃什么?怎么吃?成为家长间经常讨论的食育话题。为了让家长们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共享烹饪经验和食育资源,教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班级来自不同地区、擅长烹饪的家长,通过自主报名,每周轮流在班级微信群直播家乡特色菜的食材加工与制作烹饪过程。教师在直播前发布活动预告和直播链接,鼓励感兴趣的家长和幼儿一起收看,共同参与线上互动。
美食直播间活动,让家长和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地域的美食与饮食文化,因工作忙疏于关注幼儿和家人营养搭配,或不擅长烹饪的家长,在观看直播后激发了他们亲子制作美食的兴趣和勇于尝试的愿望。
实践策略八:营养师有话说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少家长常常面对孩子饮食健康出现的问题感到焦虑,为此,幼儿园在微信公众平台开辟了“营养师有话说”专栏,由幼儿园专职营养师基于对幼儿在日常餐点中饮食情况和需求的观察与了解,结合科学食育理念,不定期以图文并茂、视频等方式,发布如“新生入园,要怎么吃?”“抓住长高黄金期,我们这样做”等原创推文,向家长们普及推广科学合理的膳食模式,提供适宜家庭操作的食育建议。
“营养师有话说”栏目,搭建了家园食育的桥梁,帮助家长树立科学食育理念,有针对性解决家长有关幼儿食育问题与困惑,及时推广辐射幼儿园食育经验,家园形成食育合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做“有温度”的食育,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以爱育爱”的园本文化浸润下,在“同频共振”的家园协商共育下,透过丰富多元的日常餐点和食育活动,幼儿逐步形成了营养搭配、适量取餐、使用公勺等健康饮食习惯和文明饮食行为;获得了食材认知、种植照料、制作烹饪等经验;提高了观察操作、劳动服务、解决问题等能力,加深了对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提升了享受美食的生活情趣和幸福体验,滋养了内在的成长。
做“有温度”的食育,促使教师、家长以及营养师、保健医生、厨师等不同岗位保教人员形成研究共同体,从成人视角转变为儿童视角,更加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饮食喜好,倾听幼儿关于餐点的真实想法,支持幼儿实现合理愿望,注重幼儿在食育活动中情绪情感、安全感、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与此同时,更加关切幼儿的家庭生活,通过指导家庭食育活动,浓厚亲子生活情意,丰富幼儿居家生活,培植涵养家风文化,提升家园共育质量,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引领幼儿迈向幸福生活。
来源: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一幼儿园 隋玉玲
本文标签: 食育工坊